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7个商港,其中包括165个海港和1302个江河港口。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日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为主体,以江河商港为辅助,并集聚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综合立体式国际航运中心。
截至2006年年底,香港和记黄埔、新加坡港务、丹麦马士基、荷兰铁行渣华等纷纷介入中国港口物流市场,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布点与寻求合作。同时,我国东部沿海五大港口群已完成各自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采取客户细分与服务深化的策略。各地方港口建设的“局部最优”,港口物流市场形成了内外资的双重网络格局,国内外港口经营组织的资源整合为我国港口物流市场注入了竞争的活力,但要达到我国港口物流市场的“全局最优”,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一、我国港口物流市场发展的现状
1.港口物流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我国港口物流市场是一个开放较晚的领域,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促使港口物流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沿海地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促使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是港口物流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港口物流组织较为分散、地域性特点比较明显、行业绩效的规模经济还未完全形成、港口物流市场主体所有制结构的不均衡等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水平。合理的市场结构应该是一个既有适度竞争、又有适度垄断的有效竞争市场格局,以兼得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之利。我国港口物流的技术、信息、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含量较低,突出表现为港口物流组织及企业的规模化程度比较低,民营港口企业的数量相对薄弱。大型物流企业多是由传统的国有港务管理机构转型而来,一方面其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处于渐进中,港口物流市场仍处于非完全性竞争市场规范状态,接受外资和民营港口经营组织的介入所带来的市场压力,另一方面,非国有投资比例相对较低,直接影响港口物流市场的绩效。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分散化经营严重,市场集中度不高,经营模式同质性较为严重,市场竞争尽管还未达到激烈的竞争状态,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不甚理想和资源的低效配置。
2.港口物流组织市场行为不规范
市场行为是指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所采取的行动,它直接受市场结构模式和特征的制约。港口物流市场结构的不合理状态,必然反映在港口物流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及相关的竞争方式上。市场结构的条块分割明显,促使市场主体短期化行为严重。首先,集疏运体系瓶颈制约港口经济发展。铁路的布局不适应港口运输发展的需要,以铁路集疏运为主的大宗散货中转基地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港口与铁路配套设施不完善。公路网络不健全,港区内、外缺少干线支持,主要高等级公路未接入港区,交通压力过大,港、城间交通的瓶颈现象严重;公路等级低、通道少,集疏运能力不足。其次,缺乏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相当服务规模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与相关运输资源的全面整合,传统的港口物流组织功能单一、规模普遍偏小、服务层次较低、系统化的物流服务能力欠缺,直接影响到港口物流市场主体协作体系的建立。最后,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原材料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其它地区的港口企业,阻碍高值低价的港口企业进入本地区经营。总之,港口物流组织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运作的市场行为,导致市场行为开拓与创新的缺失和不足。
3.港口物流市场绩效不尽合理
市场绩效是指市场竞争者的市场行为产生的结果。首先,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有序的港口物流市场竞争机制,竞争强度较低,竞争行为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市场风险约束,目前竞争方式的运用尚处于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其次,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市场格局与竞争限制形成的进出市场障碍,限制了资源的流入流出,这些将会阻碍港口物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降低我国港口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打破地区保护主义有利于建立一个流动性市场,使之能够减少港口区域间的不平等,允许资本、技术和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流向投资回报更高的地方。再次,规模经济效益不理想。国内港口企业市场集中程度低、规模小以及分散性竞争过度,加之主导型大型港口企业的竞争意识不强。虽然,厦门港与漳州港、宁波港与舟山港、上海港与长江流域的港口等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整合,但在全国来看,整合港口资源,提高市场绩效,就必须强化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效率和利用的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港口物流市场绩效的全面提升。
二、我国港口物流的市场竞争秩序构建
当前港口物流市场竞争秩序和绩效不佳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结构的非均衡化,而市场主体不规范的行为又是这种非均衡的加速器。因此,我国物流港口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应着眼于近、远期两步走的方式解决。近期主要是着重规范港口物流企业的市场行为,兼顾调整市场结构,远期主要是重建一个合理的港口物流市场结构,特别是要构建一个既有适度竞争、又有适度垄断的“有效竞争”市场模式,必须由市场竞争模式去规范、约束物流企业的行为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市场绩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并形成长期的稳定。
1、规范港口物流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竞争绩效
1)强化竞争风险约束,构造规范性的竞争机制
第一,明晰产权关系,着力增强港口企业组织能力。进一步明确传统转型港口物流企业的产权主体,构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对国有中小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改革,优化企业组织形式。通过并购、协议等形式,重建港口物流企业之间以及港口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基础设施单位等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物流网络建设,形成不同形式的企业联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港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真正贯彻优胜劣汰强化市场竞争的风险约束。如果说明晰产权关系,增强港口企业组织能力是从内部构造风险承担主体增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那么贯彻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则是从外部实施风险约束增强港口企业风险预期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构建“利益一风险”相对称的竞争机制,还必须注重增强市场竞争的风险约束,提高港口物流企业的风险预期。其一是要为港口物流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把港口物流企业追求的多元目标集中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利润增长和资产增值上,这是强化竞争风险约束的前提。二是要坚决割断政府与港口企业的“父子”关系,把港口物流组织完全推向市场,以强化预算约束,转换经营机制,不断依靠自身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真正启动优胜劣汰的破产与兼并机制,以便从外部强制港口物流企业自我约束谋利动机,主动回避不合理的竞争行为,从而建立起“利益一风险”相平衡的规范性竞争机制。
2)强化市场约束,规范港口物流组织的市场行为
市场约束应包括经济性约束和制度性约束。经济性约束指市场机制的内在约束主要是风险约束,制度性约束是指市场机制的外在约束主要是市场规则以及国家的干预和调节等等。
第一,建立市场规则,规范港口物流企业的市场行为。对港口企业市场行为的刚性约束,是我国物流港口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性保证。因此必须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为港口物流业运行和市场竞争提供规范化的行为准则,包括物流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规则、规模化经营的规则、规范化管理的规则、反不正当竞争的规则、反封锁和反垄断的规则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市场约束,规范港口企业的市场行为,从而有效地防止港口企业的无序竞争。
第二,企业行为与政府导向相结合。一方面作为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传统物流企业的转轨、变型、创新和发展,加快外资、民营资本的引入,加强重点项目、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制定我国的港口物流发展整体战略,加快物流组织立法进程,规范行业管理和企业的自律行为,建立自由畅通、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促使港口物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港口物流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必然要求港口物流产业集群融入全球经济的主流空间。港口物流产业空间的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一个以政府、港城和具有跨国或跨区域网络的物流精英企业三者组成的港口群空间组织与管理机构模式。凭借各自控制着的资源,建立起三者协商与联合的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空间管理。二是港口物流的空间结构层次应包括以核心港口为中心的港口区域协作体系、以个体港口为核心建立的港城物流协作体系、以港口群为核心的外向型国际物流体系及港口物流大通道体系等四个层面空间结构。
2.调整港口物流市场结构,构建有效竞争模式
鉴于港口物流行业的特征,有效竞争市场是比较理想的港口物流市场垄断竞争模式。并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第一,从市场结构方面,要大力推进港口物流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形成典型的物流市场产业组织形式:物流服务联盟、供应链组织网络和物流纵向一体化,使港口物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是通过上述组织来实现的。这样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选择。在这个方面,宁波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民营资本,积极调整战略目标,与舟山港强强联手,建设“宁波一舟山”一体化工程。青岛与日照建立集装箱一体化经营,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的规模经济效益。
此外,《港口法》鼓励了国内外经济组织或个人对港口的依法投资、经营,拓宽了我国港口投资建设的渠道,例如泛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等区域加强联合与协调、统筹规划,合力营造区域港口物流发展的“大环境”,为我国港口建设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例证。
第二,从市场行为来看,港口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专业化集装箱码头泊位建设将是港口建设的重点。由于国际市场多元化和大宗物资增多,再加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东西部的物资交流,使港口货物运输市场供不应求。这些因素将使沿海港口总体吞吐能力和布局以及码头泊位建设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市场。港口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同时要加强物流企业彼此间的联合,港口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等企业结成合作联盟,以提高港口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倡港口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最后,应加强港口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推动地区间的港口物流企业与临港、腹地及国外专业物流组织的协作与互动,不断完善和优化港口物流市场结构。
第三,从市场效果来看:首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港口物流管理体制。政府根据实际可建立全国港口物流管理协调机构,从宏观上、政策上对港口物流业进行协调、指导,以从根本上改变多头领导、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协调的条块分割局面。地方政府应着重于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政府与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形成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其次,港口物流企业发展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改制、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尽快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以形成覆盖率较高的物流网络。港口物流组织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明确自己的业务定位和市场定位,加快企业加快物流技术的全面升级。最后,港口物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具有不同核心业务能力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整合,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协同工作的物流企业网络群体。
三、港口物流市场结构的优化策略
1.政府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支持
1)加强和完善港口物流政策及法律法规
在制定专业物流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时,要注意政策的相互配套以及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相结合。政策导向应加快引入竞争机制,简化相关程序和手续。遵循物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2)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积极推进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政府有效监管和企业高效动作的协调联动机制,优化单证流、货物流、旅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作业流程和通关环境,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和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主要涉及口岸查验单位、口岸管理部门、外经贸生产、经营与服务企业,以及税务、银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简化办理通关手续,实现港口物流的“一站式”服务。
2.积极引导港口物流组织与国际接轨
1)国内和国际港口物流业的合作与竞争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快港口物流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合作、合营、合资等多种形式,引进世界一流的港口经营组织,加强大型仓储、加工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物流市场结构。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激活港口物流市场运行机制,规范物流企业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运作、调整、兼并、组合,扶持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作,网络结构合理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承担与贸易国相匹配的国际物流任务。
2)国有与民营港口物流业相结合
国有港口物流企业必须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增强实力,加速市场化进程。发挥以干线运输为主体的国有港口物流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民营企业进入港口物流产业。促使港口物流涵盖国有、民营与外资等组织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互相补充、互相竞争、相互制衡、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3.增强港口企业的服务意识
物流企业要将物流服务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结合客户需求,以高品质的运输服务为依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结合港口产业发展布局的变化,开展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项目。此外,需建立港口物流服务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以提高港口物流组织的服务水平,规范港口物流组织的市场行为。
4.树立港口物流科技创新意识
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港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网点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
5.引进和培养港口物流人才
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在职培训与学校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港口物流企业要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各自特长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合运输》郭丽彬李学工